——ISO9000標準背景
質量管理的發展同管理科學化、管理現代化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從工業發達國家解決產品質量所使用的技術和發展變化來看,質量管理大體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一. 質量檢驗階段(QC)
十九世紀末,美國工程師泰勒根據十八世紀以來大工業生產的管理與實踐提倡“科學管理”,創立了泰勒制度,以生產時間和數量為標準,主張計劃和執行必須分開,因而需要“專職檢驗”這一環節。與此同時,隨著資本主義大公司的發展,生產規模的擴大,對零件生產的互換性和標準化的要求越來越高,專職檢驗人員和部門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專職檢驗以及在此以前的工人檢驗、工長檢驗都是生產后檢驗,成品抽查都是事后檢驗,挑出不合格品,起事后把關作用。我國的質量管理專家稱此階段為“死后驗尸”,本階段的作用是用剔除不合格品,但此階段無任何預防作用。但事后檢驗防止了不合格品流向社會,故此方法今天仍在使用。
二. 統計的質量管理階段(SPC)
1924年美國貝爾研究所休哈特運用數理統計的原理,提出了控制生產過程中產品質量,即后來發展完善的“質量控制圖”和“預防缺陷”的理論,1931年,休哈特將自己陸續發布(表)一些論文和所設計的質量管理方案以及質量控制圖等匯集起來,出版了《工業產品質量的經濟控制》專著,把數理統計方法引入了質量管理,但是由于十九世紀三十年代資本主義經濟危機頻起,統計管理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直到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當時軍需品生產面臨嚴重的問題;由于事先無法控制不合格品而不能滿足交貨期的要求;由于軍需品大多數屬于破壞性檢驗,事后全檢不可能也不許可,美國國防部為了解決這一難題,特邀請休哈特道奇、羅未格、華爾特以及美國材料與試驗協會,美國標準協會,美國機械工程協會等有關人員研究并于1941-1942年先后制訂和公布《美國戰時質量標準》即E1.1《質量管理指南》E1.2《數據分析與控制圖法》和E1.3《生產質量管理由控制圖法》,強制要求生產軍需品的各公司,企業實行統計質量管理。由于統計質量管理,是采用了抽樣檢驗的方法,因此風險較大,為了控制抽樣檢驗的風險,各國都對生產過程進行了嚴格的控制,以確保加工品質量一致即1*2*3=6(保證結果),統計質量管理手段現在還在應用。此方法優點,可以起預防作用。缺點,是要求數理水平較高。
三. 全面質量管理階段(TQC)
五十年代隨著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推動了資本主義管理理論和質量管理科學的大發展,美國的費根堡和朱蘭正是在這種新情況下,提出“全面質量管理”這一新概念,當時他們提出的全面質量管理主要包含幾個方面的含義:一是生產出滿足用戶要求的產品,單純依靠數理統計方法控制生產是很不夠的,還需要一系列意義上說全面質量管理的“全面”是相對于質量統計而言的;二是產品質量有個形成、發展的過程,其中包括市場調查、研制、設計、制定標準、制定生產計劃、采購、配備設備與工裝、加工制造、工序控制,檢驗、測試、銷售、售后服務等一環扣一環,相互制約,相互促進,形成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質量的形成發展和完善過程,不斷循環,周而復始,每經過一次循環,產品質量就提高一步,全面質量管理就是要組織管理所有這些環節的活動,而不局限于加工制造活動;三是產品質量始終是同成本聯系在一起的,離開成本去談質量是沒有什么意義的,1961年美國正式出版了費根堡的專著《全面質量管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日本在引進統計的質量管理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廣和發展了全面質量管理理論,就如何將顧客的心聲轉化為作業員的項目而進行全員教育,全員參與的人性化的全面質量管理創造了日本卓越的商品品質和高度的生產力。此方法管理全面,缺點是未形成書面標準,難以操作。
四. 國際質量管理體系標準的質量管理階段(ISO9000)
全面質量管理所推行的質量管理制度是站在供給者的立場上的質量管理制度,而ISO9000國際質量管理標準是站在購買者立場(顧客)的質量管理制度。一九五九年,美國國防部為了解決武器在使用過程中暴露的質量事故,頒布了美國軍用Mil-Q-9858A《質量保證大綱》。這是全世界最早的關于質量保證標準的文件。它要求軍品承制企業制定并保持一個與經營管理,技術規程相一致的質量保證體系。同時根據不同產品需要發革命化了Mil-SDT-105E,作為生產武器的質量保證標準。它規定應在實現合同的所有領域和過程(如設計、研制、生產、加工、裝配、檢驗、維護、貯存和安裝)中充分保證質量。通過以上方法使美國軍需品的質量迅速提高。鑒于美國軍品企業在推行質量保證活動中的成功經驗,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借鑒美國的做法,在1968年發布了AQAP-1 NATO質量保證標準。同時英國國防部也在調查中發現,如果只對采購產品進行最終檢驗,難使產品質量令人滿意。只有建立質量保證體系,才能充分發揮供、需雙方的質量保證作用。需方需詳細說明采購要求,供方按需方提出的具體要求(體系和程序)進行管理、設計、生產和質量保證,使最終產品在各方面持續滿足需方的要求。因此英國國防部在1970年將AQAP-1 NATO北約質量保證采納為質量體系標準,并在1973年作為國防標準實施。由于英國國防標準,在1979年制訂和發布了一套BS5750英國國家保證標準。
BS5750:Part1-1979《質量體系-設計制造和安裝規范》
BS5750:Part2-1979《質量體系-制造和安裝規范》
BS5750:Part3-1979《質量體系-最終檢驗和試驗規范》
為了更好地理解和使用這套標準,英國在1981年又發布了其使用指南
BS5750:Part4-1981《質量體系-BS5750:Part1-1979使用指南》
BS5750:Part5-1981《質量體系-BS5750:Part2-1979使用指南》
BS5750:Part6-1981《質量體系-BS5750:Part3-1979使用指南》
英國國家標準的發布與實施,是ISO9000系列形成的初步雛形。
我國在60年代后期也引進了美國國軍標為:“軍工產品質量管理條例”要求各個軍工廠在實現合同的所有領域(設計、研制、生產、加工、裝配、檢驗、維護、貯存、服務)中充分保證質量,并在70年代掀起了“軍工產品質量管理條例”鑒定驗收的熱潮,使軍工企業的管理與產品質量得到了極大提高。隨著全球一體化的日益形成,國際間的貿易競爭不斷加劇,許多國家出于利益的考慮,運用技術壁壘,用越來越嚴格的標準和質量提高產品質量,限制商品進口。在國際貿易成交之前,需方不僅要對供方生產的產品質量進行認證,還要對其質量體系進行評價。經獲得質量合格證能力的信心和滿足需求的證實。由于各個國家標準不盡相同,使得各國對質量體系的評審要求也不相同,極大地阻礙了國際間的經貿往來。為此,英國標準化協會(BSI)向ISO提議(國際標準化組織成立于1947年主要起草各類標準,它起草的管理主要有ISO9000;ISO14000等標準。ISO9000標準每5年修訂一次,修訂要75%以上成員通過)制訂統一的國際質量保證標準。在1980年成立了TC176“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技術委員會”。專門制定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標準,TC176在參考了英國國家BS5750并總結各國質量保證的實踐經驗后,以BS5750為基礎,在1986年正式發布了ISO8402標準,并在1987年3月正式發布了ISO9000系列國際標準:ISO8402《名詞和術語》
ISO9000《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標準-選擇和使用指南》
ISO9001《質量體系-設計、開發、生產、安裝和服務的質量保證模式》
ISO9002《質量體系-生產和安裝的質量保證模式》
ISO9003《質量體系-最終檢驗和試驗的質量保證模式》
ISO9004《質量管理和質量體系要素-指南》
TC176在1994年又根據各國的實施標準的情況對ISO系列標準進一步補充完善形成94版ISO9000系列標準,現已有近百個國家將其直接采用為國家標準。我國也等同采用了ISO系列標準,并用雙編號GB/T19000-ISO9000。2000年TC176小組根據世界各國推行ISO9000系列標準的實際情況又對該標準進行了徹底修改成為:
GB/T19000-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基礎和術語》
GB/T19001-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要求》
GB/T19000-ISO9004《質量管理體系 業績改進指南》
2008年TC176小組對ISO9001又進行了一次修訂,并于2008年11月15日生效(中國國家版GB/T19001:2008版于2009年3月1日開始生效)。2009年11月15日開始不再頒發ISO9001:2000證書,2010年11月15日開始ISO9001:2000版證書失效。
三項國際(家)標準,這三項標準無論在結構上,內容上或思路上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進一步總結了世界各國質量管理的理論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為廣大“組織”進一步提高質量管理水平和市場競爭能力又一次提供了很好的學習機會和發展機遇。全面質量管理與ISO9000的區別,新版即2000版標準:1.結構上與內容上更好地適用于所有產品類別,不同規模和各種類型的產品(即也適用于服務行業與小型企業);2.質量管理八項原則在標準中得到充分的體現,便于從理論和思路上理解標準要求;3.采用“過程方法”的結構,有助于組織結合自身的生產和經營活動采用標準來建立質量管理體系,并重視有效性的改進與效率的提高。質量管理的八項原則:
原則一:以顧客為關注焦點。組織依存于顧客,因此組織應理解顧客當前的和未來的需求,滿足顧客要求并爭取超越顧客期望。因此組織除了直接面對的顧客(可能是中間商)外,還有顧客的顧客,顧客的顧客的顧客,直到最終使用者。最終的顧客是使用產品的群體,對產品質量感受最深,他們的期望和需求對于顧客也是最有意義。對潛在的顧客也不容忽視,雖然他們對產品的購買愿望暫時還沒有成為現實,但是如果條件成熟,他們就會成為組織的一大批現實的顧客。還要認識到市場是變化的,顧客是動態的,顧客的需求也是不斷發展的。因此組織要及時地調整自己的經營策略和采取必要的措施,以適應市場的變化,滿足顧客不斷發展的需求和期望,還應超越顧客的需求和期望使自己的產品/服務處于領先地位。實施本原則的主要利益:A.始終關注顧客要求,并及時加以滿足,就能抓住市場機遇,做出快速而靈活的反應,從而能提高市場占有率,提高經濟效益。B.由于始終滿足顧客要求,可以提高顧客對組織的忠誠度(顧客一貫購買本組織的產品/服務,不為其他組織的宣傳所吸引,勸說自己的親友購買本組織的產品或服務,當本組織的產品或服務有缺點時給予諒解,從而保持一批基本的老顧客或招來回頭客,使業務能重復而不致蕭條)。實施本原則之措施①全面了解顧客需求和期望,如對產品、交貨、價格、可靠性等方面要求;②質量目標體現顧客要求和期望,并確保顧客的要求在整個組織中得到溝通使各級領導和全體員工都了解,并采取措施來滿足顧客的要求;③處理好與顧客的關系,使組織得到全面、持續的發展。
原則二:領導作用:領導應當創造并保持使員工能充分實現組織目標的內容環境。領導要指揮和控制好一個組織,必須確定方向,策劃未來,激勵員工,協調活動和營造一個良好的內部環境等工作。
原則三:全員參與:各級人員是組織之本,只有他們的充分參與,才能使他們的才干為組織帶來收益。(全體員工是每個組織的基礎,組織的質量管理不僅需要最高管理者的正確領導,還有賴于全員的參加)。所以要對員工進行質量意識,職業道德以顧客為關注焦點的意識和敬業精神的教育,還要激發他們積極性和責任感。此外,員工還應具備足夠的知識,技能和經驗,才能勝任工作,實現充分的參與。
原則四:過程的方法:將活動和相關的資源作為過程進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結果。任何利用資源并通過管理,將輸入轉化為輸出的活動,均可視作過程。系統地識別和管理組織所應用的過程,特別是這些過程之間的相互作用,就是“過程方法”。過程方法的目的是獲得持續改進的動態循環,并使組織的總體業績得到顯著的提高。過程方法通過識別組織內的關鍵活動,隨后加以實施和管理并不斷進行持續改進來達到顧客滿意。過程方法鼓勵組織要對其所有的過程一個清晰的理解。過程包含一個或多個將輸入轉化為輸出的活動,通常一個過程的輸出直接成為下一個過程的輸入,這些過程的輸入或輸出與內部或外部的顧客連接。在應用過程方法時,必須對每個過程、特別是關鍵過程的要素進行識別和管理。這些要素包括輸入、輸出、活動、資源、管理和支持性過程。此外PDCA循環適用于所有過程,可結合考慮。
原則五:管理的系統方法:將相互關聯的過程作為系統加以識別、理解和管理,有助于組織提高實惠目標的有效性和效率。所謂系統,就是“相互關系或相互作用的一組要素”。系統的特點之一就是通過各分系統協同作用,互相促進,互相作用,使總體的作用往往大于分系統之和。所謂系統的方法,實際上可包括系統分析,系統工程和系統管理三大環節。它以系統分析有關的根據,資料或客觀事實開始,確定要達到的優化目標,然后通過系統工程,設計或策劃為達到目標而應采取的各項措施和步驟,以擴應配備的資源,形成一個完整的方案,最后在實施中通過系統管理而取得了有效性和高效率。在質量管理中采用系統方法,就是要把質量管理體系作為一個大系統,對組成質量管理體系的各個過程加以識別、理解和管理,以達到實施質量方針和目標利益:a.使各過程彼此協調一致,能最好地取得所期望的結果 b.增強了把注意力集中于關鍵過程的能力 c.由于體系產品和過程處于受控狀態,組織能向重要的相關方提供對組織的有效性和效率的信任。
原則六:持續改進:持續改進整體業績應當是組織的一個永恒目標(持續改進是“增加滿足要求的能力的循環活動”)為了改進組織的整體業績,組織應不斷改進其產品質量,提高質量管理體系及過程的有效性和效率,以滿足顧客和其他相關方日益增長和不斷變化的需求與期望。只有堅持持續改進,組織才能不斷進步。最高管理都要對持續改進做出承諾,積極推動,全體員工也要積極參與改進的活動。持續改進是永無止境的。是組織永恒的追求,永恒的目標活動。
原則七:基于事實的決策方法:有效決策是建立在數據和信息分析的基礎上。所謂決策就是針對預定目標,在一定約束條件下,從諸方案中選出最佳的一個付諸實施。
原則八:供方互利的關系:組織與供方是相互儲存的,互利的關系可增加雙方創造價值的能力。(供方向組織提供的產品將對組織向提供產品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處理好與供方的關系,影響組織能否持續地提供顧客滿意的產品。與供方的關系還影響到組織對市場的快速反應,因此對供方不能只講控制,不講使用互利,特別是對關鍵供方,更要建立互利關系,這對組織和供方雙方都是有利的。
任何組織,均需要管理。ISO9000提供了簡單高效方便的一種管理方法,這是組織管理的基本要求。如果認為ISO9000管理體系方法繁瑣,那是一種誤解,或者說你的組織未進行管理,或管理的過于粗放。
隨著社會主義經濟市場的發展,一個企業進行質量管理體系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幫助企業更加簡單高效,更加合理快速的發展,保證企業在發展的工程中能夠面對挑戰,抓住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