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綠色印刷環境標志產品認證工作的開展,人們對認證工作的認識越來越深入,但同時也產生了一些認識上的誤區,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
誤區一:以為綠色認證是企業認證,把它等同于管理體系認證。
這種認識容易導致企業做“花架子工程”,一方面,只在體系文件上大做文章,應對檢查,與日常生產、管理相脫節;另一方面,某些企業把所有的原輔材料全部更換為環境標志產品要求的原輔材料,沒有考慮本企業中非環境標志產品的生產,無形中大大增加了企業的成本。
實際上,綠色印刷環境標志產品認證是一種產品(印刷服務)認證,而非企業認證,它只對企業所生產的環境標志產品以及開展這項生產活動所必須的保障體系進行認證。
誤區二:只注重原輔材料的環保性能,不關注保障體系的建設。
部分企業認為只要紙廠提供的紙張符合環保要求,只要油墨供應商、膠粘劑供應商、版材供應商、橡皮布供應商、噴粉供應商、覆膜材料供應商等材料環節提供的原輔材料能夠達到綠色環保要求,那么印刷廠生產的最終產品就自然而然地綠色環保了。這種認識存在片面之處,它沒有關注環境標志產品保障體系的建設。
誤區三:片面追求認證評價中打分項的高分數,脫離企業實際。
這主要是對HJ 2503-2011標準理解得不夠深入。標準中5.1條款“印刷用原輔料的要求”是限制項,要求每一項必須符合,否則不能通過;而5.3、5.4條款是選擇性加分項,兩個條款綜合評價滿分分別為100分,只需分別獲得60分就可以達標。部分企業過度追求5.3、5.4條款中的硬件指標,諸如“采用計算機直接制版(CTP)系統和數字化工作流程”、“采用中央供墨系統”、“采用中央真空泵系統”、“采用發光二極管(LED)燈”等,當然,如果企業根據自身發展需要改進、添置上述設備,提升企業“產品質量和環境行為雙優”的能力,這種做法無可厚非;但如果只是為了應對認證檢查拿高分,短期內斥巨資購買設備,有的甚至把看版臺上的標準光源都更換成LED燈,導致無法進行正常的生產活動,這就是對標準的誤解。應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環境標志產品保障體系的建設上。
相關新聞: